第47章 新儒家:理学(1)[第1页/共3页]
理学[1]
每类事物都有理,理使这类事物成为它应当成为的事物。理为此物之极,就是说,理是其终究的标准。(“极”字本义是屋梁,在屋之正中最高处。新儒家用“极”字表示事物最高的抱负的原型。)至于宇宙的全部,必然也有一个终究的标准,它是最高的,包含统统的。它包含万物之理的总和,又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。是以它叫做“太极”。如朱熹所说:“事事物物,皆有个极,是事理极致。……总六合万物之理,便是太极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四)他又说:“无极,只是极致,更无去处了,至高至妙,至精至神,是没去处。濂溪(周敦颐。――引者注)恐人道太极无形,故曰无极而太极。是无当中有个至极之理。”由此可见,太极在朱熹体系中的职位,相称于柏拉图体系中“善”的理念、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“上帝”。
如果只是有“理”,那就只能有“形而上”的天下。要形成我们这个详细的物质天下,必须有“气”,并在气上面加上“理”的形式才有能够。朱熹说:“六合之间,有理有气。理也者,形而上之道也,生物之本也;气也者,形而下之器也,生物之具也。是以人、物之生,必禀此理,然后有性;必禀此气,然后无形。”(《答黄道夫书》,见《白文公文集》卷五十八)他又说:“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。及此气之聚,则理亦在焉。盖气则能固结造作;理却无情义,无计度,无造作。……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旷的天下,无形迹,他却不会造作。气则能酝酿凝集生物也。但有此气,则理便在此中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卷一)我们在这里能够看出,朱熹是说出了张载能够要说而没有说的话。任何个别事物都是气之凝集,但是它不但是一个个别事物,它同时还是某类事物的一个个别事物。既然如此,它就不但是气之凝集,并且是遵循全部此类事物之理而停止的凝集。为甚么只要有气的凝集,理也必定便在此中,就是这个原因。
关于理相对地先于气的题目,是朱熹和他的弟子们会商得很多的题目。有一次他说:“未有这事,先有这理。如未有君臣,已先有君臣之理;未有父子,已先有父子之理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五)一个理,先于它的实例,朱熹这段话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。但是普通的理,是不是也先于普通的气呢?朱熹说:“理何尝离乎气。然理形而上者,气形而下者。自形而高低言,岂无前后?”(《朱子语类》卷一)
另一个处统统如许一段:“问:有是理便有是气,似不成分前后。曰:要之也先有理。只不成说本日有是理,明日却有是气。也需有前后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卷一)从这几段话能够看出,朱熹心中要说的,就是“天下未有在理之气,亦未有无气之理”,没有无气的时候。因为理是永久的,以是把理说成是有始的,就是错误的。是以,若问先有理还是先有气,这个题目实际上没成心义。但是,说气有始,不过是究竟的错误;说理有始,则是逻辑的错误。在这个意义上,说理与气之间有先有后,并不是不精确的。
阴阳订交而生五行,由五行产生我们所晓得的物质宇宙。朱熹在他的宇宙产生论学说中,极其附和周敦颐、邵雍的学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