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章 新儒家:两个学派的开端(1)[第1页/共3页]
程朱的“理”的看法的发源
当然,直接刺激了程、朱的,还是张载和邵雍。前一章我们看到,张载用气的聚散,解释详细的特别事物的生灭。气聚,则万物构成并呈现。但是这个实际没法解释,为甚么事物有分歧的种类。假定一朵花和一匹叶都是气之聚,那么,为甚么花是花,叶是叶?我们还是感到茫然。恰是在这里,引发了程朱的“理”的看法。程朱以为,我们所见的宇宙,不但是气的产品,也是理的产品。事物有分歧的种类,是因为气聚时遵守分歧的理。花是花,因为气聚时遵守花之理;叶是叶,因为气聚时遵守叶之理。
第八章已经讲过,在先秦期间,公孙龙早已清楚地辨别了共相和事物。他对峙说,即便天下上没有本身是白的物,白(共相)也是白(共相)。看来公孙龙已经有一些柏拉图式的看法,即辨别了两个天下:永久的,和偶然候性的;可思的,与可感的。但是厥后的哲学家,没有生长这个看法,名家的哲学也没有成为中国思惟的支流。相反,这个思惟朝另一个方向生长了,过了一千多年,中国哲学家的重视力才再度转到永久看法的题目上。如许做的首要有两个思惟家,就是程颐、朱熹。
邵雍的图,也有助于提出理的看法。邵雍觉得,他的图所表示的就是个别事物天生窜改的规律。这类规律不但在画图之先,并且在个别事物存在之先。邵雍觉得,伏羲画卦之前,《易》早已存在。“二程”中有一名说:“尧夫(邵雍的号。――引者注)诗:‘……须信画前原有易,自从删后更无诗。’这个意义古原未有人道来。”(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二上)这类实际与新实在论者的实际不异,后者觉得,在稀有学之前已有一个“数学”。
新儒家接着分红两个首要的学派,真是喜人的偶合,这两个学派竟是兄弟二人初创的。他们号称“二程”。弟弟程颐(1033―1108)初创的学派,由朱熹(1130―12)完成,称为“程朱学派”,或“理学”。哥哥程颢(1032―1085)初创的另一个学派,由陆九渊(1139―1193)持续,王守仁(1473―1529)完成,称为“陆王学派”,或“心学”。在“二程”的期间,还没有充分熟谙这两个学派分歧的意义,但是到了朱熹和陆九渊,就开端了一场大论争,一向持续到明天。
张载与邵雍的哲学结合起来,就显现出希腊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“情势”与“质料”的辨别。这个辨别,程朱分得很清楚。程朱,正如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,觉得天下上的万物,如果要存在,就必然要在某种材猜中表现某种道理。有某物,必有此物之理。但是有某理,则能够有,也能够没有呼应的物。道理,即他们所说的“理”;质料,即他们所说的“气”。朱熹所讲的气,比张载所讲的气,笼统很多。
在以下几章我们会看出,两个学派争辩的主题,确切是一个带有根赋性的首要哲学题目。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讲,这个题目是,天然界的规律是不是民气(或宇宙的心)创制的。这向来是柏拉图式的实在论与康德式的看法论争辩的主题,的确能够说,形上学中争辩的就是这个主题。这个题目如果处理了,其他统统题目都迎刃而解。这一章我不筹算详细会商这个争辩的主题,只是提示一下它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开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