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芽记事风疹客[第1页/共6页]
柳风解疹
"喝药时要趁热,让汗从毛孔微微透出。"叶承天看着少年捧碗的手,腕间红疹已退去三分,药汤入口时,柳芽的清冽先达咽喉,继而是连翘的微苦漫过舌根,最后陈艾的温热沉至丹田,三重药气如东风过境,层层推开闭塞的腠理。当第三口汤汁下肚,少年后背俄然冒出细如柳绵的白汗,柳枝拍过的处所竟闪现出淡淡柳丝纹,随呼吸悄悄颤抖——这恰是风邪外散的征象。
药汤滤入粗陶碗时,叶承天从墙上摘下特制的柳枝拍——选的是东向发展的柔韧枝条,去叶留枝,末端捆着五根细柳丝,"五丝对应五脏,振拍时能顺经气而行"。少年褪去上衣,背对着晨光站立,叶承天执拍在其风府穴轻叩三下,柳枝刹时绷直如弓弦,收回"嗡嗡"颤音:"《令媛方》‘振落法’需借木气之震惊,引风邪从皮腠出。"跟着拍点从大椎沿膀胱经下行,每叩击一处,皮肤便出现淡青色柳影,好似柳枝在水面的倒影,遇风而散。
他俄然从袖中取出两味药:枯燥的山阴柳芽呈暗青色,芽柄处带着藐小的冰晶状附着物;朝阳柳芽则是光鲜的鹅黄,芽尖还留着被晨阳吻过的微卷。"你看这芽柄的绒毛,"叶承天让阿林触摸山阴柳芽,绒毛硬而直立,"此乃抗寒之态,故能透解风热;朝阳柳芽绒毛软而倒伏,是顺阳而舒,专散风寒。"说着将两枝柳芽放入分歧的药碾,前者碾出青汁带苦,后者研出液汁含辛,"草木抽芽的方向、受露的时候,都是六合刻在茎叶上的药性暗码。"
山药架下的问诊:
晨露辨药录
笔落时,窗外的山药藤刚好攀过第三道竹节,叶尖的露水正滴在埋山药豆的土堆上,溅起藐小的泥星。叶承天望着这幕,俄然明白,所谓食疗,向来不是生硬的药材堆砌,而是顺着草木发展的轨迹,在春耕秋收间,在蒸煮炒晒里,把地盘的奉送,变成护佑生命的甘露。就像那粒带着"健"字纹的山药豆,早已在泥土里写下商定——待秋风起时,用成熟的药香,续写人与地盘的陈腐左券。
叶承天翻开竹编药篓,指尖在新采的柳树枝桠间游走,专挑顶梢鹅黄色的芽尖——三枚嫩叶蜷曲如婴儿拳,芽柄处还凝着未干的树津,恰是《本草拾遗》中"柳芽发陈,善解风毒"的上品。中间青瓷碟里,初开的连翘花正伸展四瓣金黄,第五瓣尚含着晨露,状如悬钟,暗合"连翘形似心,能清血分郁热"的药性。他特地取来陶瓮底层的陈艾绒,这搁置三年的艾绒呈深褐色,揉之成团不散,"陈艾性温而不燥,可引诸药透皮入络"。
叶承天望着晨雾未散的梯田,青竹竿搭成的山药架在晨光里投下网状暗影,新抽的藤蔓正顶着露水蜿蜒攀爬,嫩尖儿每寸都裹着层薄如蝉翼的绒毛——那是植物自带的"护土衣",恰如人体肌表的卫气。"露水是六合的津液,"他指尖划过案头刚晒好的山药片,其横切面的黏液质在阳光下拉出细丝,"但未曦之露带着春寒,沾在山药藤的绒毛上,就像风邪附在人的汗孔。"
少年分开时,晨露已被初阳蒸成薄雾,篱笆上的柳枝还在滴水,每颗水珠里都映着药壶的倒影。叶承天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,俄然明白,所谓医道,不过是顺着草木的性子,借六合的气机,把东风里的病,再还给东风——就像那株老柳,年年新芽抽尽旧寒,岁岁柔枝拂去风邪,在工夫里,永久做着最暖和的解语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