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果篮里的燥咳音[第1页/共10页]
寒露凌晨的晨露重:
"杏仁得土金之气,生于秋而藏于冬,温润不燥。"他的声音混着药罐沸腾的轻响,手中陶罐开启时,一股幽凉之气劈面而来。米粒大的"川贝珠"躺在掌心,晶莹剔透,仿若固结的寒露精华。"此贝母长在云台深涧背阴岩壁,吸六合寒润之气而生,最擅化解肺中伏燥。"
医馆的木格窗半开着,窗棂上糊的桑皮纸透着内里的暖光,能瞥见案头摊开的《令媛方》,某页边角被晨露洇湿,笔迹漫成淡青的云纹,倒与窗外雾霭里的山影相映成趣。门环俄然轻响,原是片带露的枇杷叶被风卷着撞了上来,叶脉在铜环上投下的影子,好似医案里刚画完的肺经走向图,连叶缘的锯齿都精准地点在云门、中府诸穴的位置上。
"此乃'凉燥袭肺'。"他话音未落,竹篮里带霜的山查俄然悄悄闲逛,暗红果脐处固结的五瓣白霜,好似肺经五输穴的精美排布。寒露时节的露水裹着寒意,顺着山查褶皱缓缓滑落,在竹篮底聚成小小的镜面,倒映着窗外欲散未散的晨雾。
竹篮闲逛着走向山路,紫菀的根须在果篮里悄悄摇摆,仿佛在描画着呼吸的韵律。远处的云台山垂垂隐入暮色,唯有山间小径上,新种的紫菀正在寒露中伸展,等候着来年春季,开出保护的白花。
接着,叶承天取出新收的紫苏梗。那些梗条泛着淡紫色的光芒,茎叶间还残留着阳光的余温与露水的暗香。他的手指工致翻飞,紫苏梗在掌心穿越交叉,如山中匠人编织藤篮般纯熟。不一会儿,一条柔韧的护腰绳便编就,梗叶交叉间,透着天然的纹理与韵律。
两扇木门的漆色早被光阴啃成班驳的云纹,却因了晨露的浸润,深褐的木纹里泛出温润的光。门环是两枚黄铜铸的柿蒂纹环扣,经露水擦拭愈发锃亮,阳光斜切时,竟在门板上投下两团虎魄色的光晕,仿佛光阴在此处凝了胶,将无数个晨昏里叩门的声响、药香与问诊声都封在了铜环的肌理中。门楣下斜倚着半捆新采的紫苏,带露的叶片垂落至门槛,紫晕与晨雾融会,倒像是从门内漫出的药香染透了晨光。
“紫苏梗通十二经,能散您凌晨受寒的伏邪。”叶承天将护腰绳悄悄系在妇人腰间,“就像您采野果时,要顺着山径的起伏才气省力。这紫苏梗,会顺着您的经络,将寒邪渐渐引出。”护腰绳贴合着肌肤,紫苏特有的暗香缭绕在四周,与药香、雾气融为一体,仿佛将全部云台山的秋意与朝气都系在了妇人腰间。
阿林的掌心托着一片蜷曲的紫苏叶,绒毛在晨光里泛着金箔似的细芒,每根不敷半寸的绒毛顶端都挑着颗碎钻般的露水。他屏住呼吸,看那水珠顺着主脉滑行,在分岔处稍作停顿,竟沿着侧脉分出的支线缓缓滚落——深紫的叶脉在叶片后背凸成清楚的纹路,恰如师父用狼毫在宣纸上勾出的肺经图,中府穴的位置正对着露水会聚的凸起,云门穴处的绒毛格外麋集,像极了医案里标注的“气会”之处。
叶大夫赶紧起家相迎,扶着妇人在竹椅上坐下。借着从窗棂透进的晨光,细心打量妇人的面庞。只见她面色惨白,两颊却泛着病态的潮红,嘴唇干裂起皮,舌苔薄白而干,好像覆着一层夏季的薄霜。叶大夫伸出三指,悄悄搭在妇人的腕脉上,指尖感遭到那脉象浮紧中带涩,如同被寒雾覆盖的山间小径,盘曲而艰巨,每一次跳动都似在与酷寒抗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