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梦断长平因擅变 深悔未持君臣谋[第1页/共5页]
虞信身高体长,面白不必,端倪清秀,只二十余岁便身居上卿之位,现在也只三十岁出头的年纪。但于平常之间,谨言慎行,持重庄严,言必信,行必果。特别是近几年来,于秦赵争端当中,虞信频频言中关键,次次料敌于先,己然深得赵国君臣大夫恭敬。
孝成王忙道不敢,还请虞卿直言。虞信略一沉吟,抬手屈指而谈。
孝成王面色通红,难堪不已。群臣沉默低头,不敢与虞信对视。
邯郸也逐步成为了北方名城,再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,赵国国富民强,兵强马壮,独抗强秦,成为秦国一统天下最大的停滞。战国四大名将,秦赵各得其二。
“第一。请大王恭请平阳君卖力请和于秦。平阳君虽一向力主乞降,但究其启事,是避轻险之策,慎重为国。且平阳君身份高贵,为人奸佞慎重,行事刚柔相济,又与秦国君臣交好,即便不能请和,也定能不辱任务,行得缓兵之策。而现在我们所缺的恰是时候。”
“哎,大王不必心慌。本日局面,信早有考虑,也有应对之策。不敢言力挽狂澜,规复国土,但足以保邯郸无虞。但在进策之前,我有些话要与王上讲,请于偏殿合奏。”
“请大王另派使臣请和于秦,割太行以西各城予秦,以息秦国君臣上党之怒,使邯郸得守,赵国得安。”
相持两年,秦国为了获得战役的胜利,采取了反间计,漫衍谎言,使得赵孝成王以为廉颇胆怯不敢战,遂撤下廉颇,换上了只会“纸上谈兵”的赵括为赵军主将。赵括随即窜改了廉颇的战术,反守为攻,率军大肆攻向秦军。而秦军这时候的主将早已奥妙地换上了勇猛善战的白起,代替王龁,并征发海内老幼,驰援长平。白起带领秦军假装败北崩溃,诱赵括追击到秦军的营地之前,然后出轻兵以断赵军以后,包抄了赵军,赵军被围四十多天,粮尽师疲。
“按此计划,当日君臣议定。迁上党之军民于代北,换代北之强军南下,合举国之精锐于上党,依阵势之利,引秦军东来,决斗于上党。可厥后呢?赵军止于长平,任冯亭自守。上党军民怀惠于韩,惧威于秦,名为归赵,实与昔日无异。因而秦军东来,他们望风而逃,举旗而降,赵军方岀长平,而上党四十余城尽为秦有。遂事不谏,既往不纠。我说这些,不为诘问昔日之失。但有一点。秦国履行远交近攻之策,四十年如一日。可我们呢?令未出邯郸,而前策己变矣。如此儿戏于军国之政,焉能不败?”
传到赵襄子,范氏中行氏把持晋政,索地于诸大夫,唯赵襄子不准其地。范、中行氏威胁韩氏、魏氏共围赵氏于晋阳,相约共分赵地。赵襄子用张孟谈之计,策反韩氏、魏氏,反灭范氏中行氏,共分其地,又灭智氏及晋侯,终究报请周天子三家分晋。赵氏自此将都城迁至太原四周,厥后不久又迁至邯郸。汗青也由此从春秋期间进入了战国期间。
就在赵姫母子闲谈之时,长平败北,四十万雄师被尽数坑杀的动静传入了邯郸城。顿时,城内一片缟素,哭声振天。
虞信放下酒杯,持续说道:“第三。请大王恭请平原君出使齐楚魏韩,割雄城,许厚利,以求诸候合纵,派兵将救赵。”
孝成王闻言,心中略安,又迷惑不己。略一考虑,回身对群臣讲:“请诸卿安坐半晌,我与上卿?????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