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埂上的困重步[第3页/共13页]
医馆的药碾子上,还沾着隔夜的青蒿泥,叶承天望着农夫腰间重新挺直的布带,想起《本草崇原》里“滑石体具六方,气合阳明”的记录——面前的粉末,六边形的晶体布局在晨光中清楚可见,每一粒都是六合遵循人体经络剪裁的利湿刃。当农夫将残剩的滑石粉撒在药园的冬瓜苗旁,粉末落在叶片的白霜上,竟构成“利”字的雏形,与远处梯田里新修的排沟渠遥相照应。
农夫捧着冬瓜茶汤,鼻尖先触到荷叶的暗香,混着冬瓜的淡甜,喝进嘴里却化作丝滑的凉,顺着被暑湿淤塞的尿道往下淌,像极了他犁田时挖开的引沟渠——浑浊的积水顺着新修的水沟排入水池,田埂顿时松快了很多。当他望向腰间的敷贴,发明紫痕边沿的青黑已褪成淡红,荷叶泥中的滑石粉竟析出层藐小的盐晶,在阳光下闪着微光,好似田间地头被骄阳晒出的盐碱霜,那是湿浊外排的印记。
末端,他从釉陶罐中取出半片姜汁炙过的厚朴,深褐色的表皮充满油润的腺点,经火炙后泛着焦糖香,往砂铫里一投,立即激起藐小的旋涡。“小暑雨属阴,能引滑石入肾;厚朴得土气,炙后更添醒脾之力。”他用竹筷轻搅药汤,滑石粉裹着厚朴的香气沉入锅底,青蒿的羽叶却浮在水面,好似清阳上升、浊阴降落的太极图。
农夫低头盯着石面上的“湿”字,见粉粒在晨光中微微发颤,竟与他昨夜敷药时,神阙穴处出现的凉颤同频。他俄然重视到布包里的滑石粉中,混着几粒藐小的石屑,棱角处泛着淡金,恰是师父说的“入血分”的砂质——本来医者早在抓药时,就按照他小腿的湿毒,悄悄配好了气血双清的妙方。
药园里,石韦的影子正爬上老石墙,与滑石矿脉的层纹、荷叶卷边的弧度相映成趣,共同在泥地上拓出“利”字的雏形。叶承天望着农夫远去的背影,见他草帽上的石韦叶片跟着法度摆动,草根的红砂土落在田埂上,竟连成了一条指向沟渠的细线——那是医者种下的活药方,是草木写下的利水经,更是六合在小暑时节,送给耕耘者的,关于清浊分流、身心康泰的,永不退色的天然启迪。
“阿林,取卯时三刻采的青蒿。”他话音未落,少年已抱着陶瓮踉跄跑来,瓮口蒙着的棉布里排泄贫寒的草香,翻开时但见三茎青蒿斜倚在晨露里,每片羽状复叶的尖端都凝着九颗圆滚滚的露水,恰合小暑“阳极阴生”的九数。叶承天指尖轻拨叶片,露水便顺着裂片的弧度滚落,在瓮底聚成小小的水洼,倒映着青蒿茎秆上的白霜,竟与农夫舌苔的黄腻构成奥妙的镜像。
“更要借这青蒿的羽裂之势。”叶承天指向院角的青蒿丛,三茎新草在暮色里伸展羽状复叶,每片小叶都裂成颀长的羽片,边沿的锯齿泛着乌黑的绒毛,“暑湿纠结如乱麻,得用这‘天然分消刀’——裂片分走暑气,绒毛吸尽湿浊,就像把黏腻的浆糊劈成清浊两路。”他摘下片叶子揉碎,贫寒的香气混着薄荷味涌出来,绿汁染在掌心,竟与农夫舌苔的黄腻构成光鲜对比。
午后的阳光斜穿过医馆竹帘,在药碾子上投下青蒿的羽状暗影。叶承天取来三茎晨露青蒿,叶片上的九颗露水虽已蒸发,却在叶背留下乌黑的绒毛,像被月光吻过的陈迹。捣杵在陶臼里扭转时,鲜嫩的叶肉化作碧玉般的泥,混着滑石粉的珍珠白,竟在臼底聚成团活动的翡翠云。“您看这叶片,”他用竹筷挑起青蒿泥,羽状裂片的头绪在泥中若隐若现,“每道裂缝都是散暑的小窗,配上滑石粉的吸湿性,便是给神阙穴开了扇通阳的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