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境小说网
会员书架
妙境小说网 >历史军事 >檀郎 > 37.曹叔(上)

37.曹叔(上)[第1页/共3页]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不过固然闹出了很多动静,荀尚却没有见怪。

*****

对于我而言,大长公主不来找我实在是大好,因为我有更首要的事。

大长公主没有诓公子, 而后, 她的确没有再带着我去这里去那边, 只是偶尔让我畴昔问两句。

不找帮手的体例也有,就是那最笨的,夜里到藏书阁去,分多少次,将书偷出来。但此法使得行事疲塌,一旦被发明,枝节更多,风险也就更大。我左思右想,唯有此法最是可行。

关于宫中的事,也不过是在奴婢闲暇时或者仆人用膳时会被提起。但我晓得,暗害之事已是悄悄成形。

实在, 她本身也不过隔一两日才出去一趟, 不是去宫里看望太后,便是去白马寺礼佛。

这些事我未曾听过,颇觉新奇。荀尚畴前一贯以糊口检点闻名,家中虽也有两妾,但皆奉侍多年生儿育女之人,与夫人邓氏也从无反面。天子是一个非常正视大臣私德的人,对荀尚这一点非常推许,觉得榜样。趋炎附势的人向来很多,大长公主不过是此中之一,这些日子,变着花腔给荀尚送礼奉迎的人络绎不断。所谓送礼,非财即色,天然少不了美人。约莫正如那几个家人所言,荀尚当权以后,大抵觉得终究熬到了头,便不再在乎门面了,十足笑纳。

那些人公然是往藏书阁而来的。为首者是其中年妇人,看上去穿戴甚为讲究,不似仆妇。中间提灯笼开道的是两个男仆,另有几个婢女,手中拿着承担和瓶瓶罐罐,中间拥着一个年青女子。

最较着的,就是豫章王以雒阳地气寒凉,不宜养病为由,将王后和世子送回了赵国。而任太常丞的梁王以祭奠祖灵为由,到离雒阳百里以外的帝陵去了。而桓府中,大长公主以克日府中多有失窃为名,令家仆们练习武事,久不摸刀枪的府兵们也每日练习起来,在府中巡查。

当然,这也有好处,在内里点灯,不易被内里发觉。

此事,实在让我有些伤脑筋。

我的先祖们非常奸刁,创下了一套异体字,那书就是以此写成。未曾学过的人,这书在他们眼里就是天书普通,无从解读。且这字和书一样,只传嫡派,以是我那族叔固然晓得此书来源,也毫无眉目。

可惜一楼走下来,我毫无所获。因而,又上了二楼。此处亦是摆满了书架,我还是一排一排细嗅,几近转了大半圈以后,终究在一处角落里,找到了那些书。

时至半夜,夜巡的家人拿着棍棒提着灯笼打着哈欠,在不远处路过。我躲在花丛中,耐烦地等他们走开。四周非常温馨,我乃至能听到他们嘴里的闲谈。

我躲在花树丛中,皱了皱眉。固然还想再密查详细些,但很快便到四更了,我背上承担,悄悄分开。

“这也难怪,你们未曾见过那位伏姬么?我如果主公,我也忍不得……”

“嘿嘿……”

门上的铜锁固然大,但难不倒我,用细针捅了三两下便开了,如同无物。我谨慎地将铜锁挂在一边,排闼入内再掩上,悄无声气。

女子低泣着,谢过妇人。

公子去官后,朝中有几次来人, 劝他回官署就任, 但公子皆以身材不适为由推却。而此时, 他新作的诗赋却在外头传播开来。一诗一赋, 寓情山川,又直抒胸臆, 很有不肯折腰的风骨, 在这般时节,引得赞誉一片。传闻士人们纷繁抄阅,还在官署中激发了些风波,好些官吏学他一言分歧即拂袖而去。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