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打听消息,原来如此[第1页/共4页]
在郭业眼中,朱鹏春这小子就是一本县衙活字典,没有他不晓得的八卦消息。
捕班,顾名思义就是捕快,首要卖力的就是治安巡查,访拿,拘提等事情。
不过在前去衙门的路上,胖衙役也没闲着,老是旁敲侧击地扣问着郭业的背景,要晓得,能够获得县尉谷大人的亲笔手札来衙门办差,那但是了不得护身符。
!!
郭业一愣,娘的,关头时候你口渴,靠。
再看看朱鹏春身上的设备,除了一身衙役公差服,腰间插了一把铁尺外,毛也没有一根。
遵循郭业的了解,这皂班的衙役就有点像后代的城管和税警。
郭业细心打量完两人以后,不由感觉好笑,你妹的,金庸金大侠果然有先见之明,八成《鹿鼎记》里头的胖瘦二梵衲就是取自这两人的原型。
当然,县衙当中除了三班衙役和壮班以外,另有杂役,也称白役,比如看管大牢的狱卒,验尸的仵作,县衙门口的门房,马房的马夫,驿站的邮卒等等。
如果郭业真是谷大人的亲信或者甚么远房亲戚,背不住也是一门背景不是?
既然现在已经借了谷德昭的势了,不如再借他一次吧。
最后,朱鹏春又侧重先容了一番全县独一一支武装军队,把握在县尉谷德昭手中的壮班。
比如朱鹏春和甘竹寿就属于三班衙役中的皂隶,首要事情就是守守城门收收税,下乡催粮征税,奉衙门令向沿街商店征税,或者裁撤一些不雅违规修建之类等等,简称皂班,总计十人。
与后代法庭的庭警有些附近似。
并且他们的穿戴打扮与衙役截然分歧,头戴红缨兜盔,身穿皂绢甲或皮甲,更有点像大唐军卒的设备。
仅仅蜀中一带的小县城就这么热烈,可想而知,稍大点的都会得繁华热烈到甚么程度?
陇西县衙的三班衙役共有四十人,所谓的三班不是三班倒,而是三班各司其职。
本身一个新人初来乍到,仅仅是投机取巧借了县尉大人的势,才气让朱鹏春这厮向本身玩命示好,如果不从他嘴巴里掏点有效的东西出来,进了衙门甚么也不懂,万一犯了哪个上官的忌讳就划不来了。
而他本身则叫朱鹏春,也真是应景,长成如许还姓朱。
你妹!
与三班衙役,特别是捕班比拟,他们的兵器和防具的装备较为精美,弓、刀、甲、盾一一俱全。
一进入城中,总算是开了眼界,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,只要真正见到了陇西县城的繁闹,才晓得甚么叫做大唐乱世贞观之治了。
比如县令大人姓甚名谁,师爷是哪位,县丞又是何人,县衙下设六司(或六曹)的长官都有哪些人如此。
比如,胖瘦衙役两人的名字,持续在东门守着的瘦衙役就叫甘竹寿,人如其名,长得跟瘦竹竿似的。
随即说道:“郭兄弟,这离县衙另有一小段路,等俺朱鹏春到了衙门那儿喝口凉茶解解渴,再与你细说哈。”
半两银子足足抵得上他朱鹏春半个月的银钱,够他一家长幼三四口人吃上个把月了,不动心才怪。
说完,指了指前头。
现在想想,那半两碎银花的一点都不冤了。
县城就县城,到底不是东流乡、大泽村这些土坷垃的处所能够对比的。
三班衙役中最牛逼的,就要数捕班。
将碎银子藏好以后,朱鹏春这时口也不渴了,腿也不酸了,兴趣勃勃地对着郭业讲道:“就我们衙门里头衙役的环境,郭兄弟你算是问对人了。俺朱鹏春在县衙捧了这么多年公差的饭碗,那叫一个了如指掌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