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一章 此大捷非彼大捷[第1页/共2页]
那宁远之战虽说斩首甚少,但毕竟奴酋的确是领着雄师而来,不比松山这仗只对上了建奴镶黄、镶红两旗两个牛录,再加上祖大寿所说的正蓝旗jīng锐,也不过四五千号人,阵容真的没法比,这大捷真的没法称。
当rì祖大寿和丘禾嘉派往京师报捷的快马是直奔的会极门,目标很明白――直奔皇上去的,而内阁直到第二天司礼监来人奉告才晓得。
而产生在大凌河城下这场战役美满是场遭受战,远不及宁弘远战那般吸惹人眼球,事前底子没有人晓得会有这场战役。你叫朝廷的官员们怎能生出切肤之感,以为这真是场能够媲美宁远之战的大捷呢?
“这…”周延儒堕入沉默。
礼部给事中王化第一个上疏奖饰此次辽东大捷,而后又有刑部都给事郑泰、给事中周年等人上疏跟从,随后各科给事中都纷繁上疏,都察院的更是来劲,那辽东巡抚丘禾嘉但是他们的同僚,又是个老好人,他们这做同僚的岂能不帮衬一下!
听了这话,周延儒天然奇特:“这是为何?兵部已验过首级,都是真鞑子无误,既然是败仗,天然要多加奖饰,一来奋发民气,二来以慰辽东将士,三来也让皇上欢畅,这等功德,可遇不成求,何故长卿却要压下呢?”
“皇上年青气盛,初闻捷讯,天然喜出望外,但若这凶信随之而来,只怕...”
当然,祖大寿能率部打出斩首两百不足的战果来,确是让人奋发,毕竟打建奴反叛起,一战能斩杀如此之多的敌兵首级也是少数了,但在朝官们看来,这松山之战不管你辽东方面如何自夸,到朝廷这也只能用一句“将帅同心,高低合力,致有此大胜”来定语了,不成能如当年普通大肆鼓吹的。
周延儒天然明白温体仁想说甚么,微一点头:“那依长卿看,内阁如何措置才气两方都交代畴昔?”
是以上高低下都对宁弘远捷予以了充分必定,当时,真恰是朝野颤动,大家欣喜,众口皆赞那袁崇焕乃不成世出之良将,大明关外的擎天之柱,平辽复辽指rì可待。
这也不能怪京师里的官员们如此看“松山大捷”,提及这场战役对大明、对皇上、对他们有甚么严峻意义,仿佛还真没有。
压下言官奏疏不是首辅周延儒的意义,而是次辅温体仁的意义。
温体仁笑了笑,点头道:“辽事自万积年起,便是凶信多于喜信,失地失人举不堪数,朝廷耗巨资养兵,兵却不知奋勇,乃至崇祯二年剧变。今孙承宗主辽事,倡言步步为营,稳扎稳打,缓缓规复。大凌河城蒲月始修,前后已经三次,每次构筑,建奴必举兵来毁,以我看,此次亦不能免,只怕建奴雄师旬rì便会奔大凌河而来。若此时我们大张旗鼓鼓吹这松山大捷,试问,若祖大寿不敌建奴雄师,内阁又要如何善后?”
就连一贯最见不得旁人建功的御史言官们也个人转了向,向天启皇上夸奖袁崇焕的奏疏真是跟雪片一样飞进大内,当然,每道奏疏上无一例外的指了然宁弘远捷最大的功臣乃天子近侍――九千岁魏公公也!
传闻在接到礼科给事中王化的上疏后,温体仁便对周延儒说道:“不止此疏,接下不管何人上疏为松山之战喝采,内阁皆应压下不递。”
温体仁笑道:“内阁也不必行动,皇上许下的封赏天然照发,但也仅此罢了,这事便如没有产生最好。言官们闹也好,不闹也好,我们就当没有闻声。照我说,首辅还是想一想何人能替孙承宗的好。”